回顧一下之前寫的文章,關於咖啡的上一篇文章,已經是一年九個月前寫的了,不過當時沒在工作,靠著失業補助過日子,等研究所備取生放榜,雖然有些緊張,但日子還算是輕鬆!
那時玩Syphon不過四個多月,經驗還不夠,現在加一加也兩年過去,煮法和當時大有不同,女王也是個咖啡愛好者,和我一樣沒喝咖啡一天算作沒開始,她自己就有電動壺、摩卡壺和手沖杯。因為我每天固定要親手煮一壺,電動壺雖然方便,但卻因此成為第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壺;摩卡壺因為使用上很方便,加上煮出來的咖啡濃度夠,可以加上奶泡及肉桂粉成為Cappuccino,反而變成我十分喜歡的一支壺。現在就差沒有長嘴壺,不然就可以玩玩手沖咖啡了。
隨著煮過的咖啡豆越來越多,時間上的控制和濾布的使用也比較能掌握了。之前喜歡比較濃烈的煮法,水非得要大滾了才要放上壺倒咖啡粉。現在為了更細緻些的味道,很久之前我就改為水開始冒出連續的小泡時,就放上壺了。這樣的水溫較低,咖啡煮好後入口不會太燙,而且更能回甘。
現在的煮法是這樣的:
一、下壺放熱水,點酒精燈開始加熱。
二、咖啡粉磨成比中等再粗一點。
三、水開始出現連續小氣泡後,放入上壺。
四、水完全上升到上壺後,倒入咖啡粉,計時六十秒。
五、攪拌棒在攪拌時,將浮在上層的粉由壺的外側往中心攪,同時由上往下壓,讓咖啡煮的更均勻。
六、六十秒後,拉出酒精燈,熄火。
七、等咖啡自然下降。
這兩年來的體會是,一杯咖啡好不好喝,在煮的過程和咖啡下降的最後瞬間就可以知道了。煮的過程如果上壺冒出大氣泡,表示火力太大使下壺的空氣大量衝出濾布,或是濾布沒有綁好,咖啡粉沒辦法被均勻煮過,使咖啡不是萃取不足味道偏淡,就是咖啡粉被燙壞而有苦味。而咖啡下降的最後瞬間,如果沒有在咖啡表面出現大量細緻的氣泡,表示咖啡豆不夠新鮮,或是水溫過高把咖啡煮壞。烹煮過程出現這些情況的,那杯咖啡就沒什麼好期待的了。
咖啡於我,已經從一杯飲料,變成一種生活,甚至是享受於烹煮咖啡的過程,享受那慢慢出現的香味和甘美。現在回老家看父母,早上總會親手為他們煮上一壺。我也是和女王發現和他們出門同遊時,他們看到星巴克或85度C時會往裡面鑽,才知道他們也喜歡來上一杯。看看網路上的討論區,一個Syphon壺,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不同的煮法,試著找到自己喜歡的煮法、味道和節奏,那杯咖啡才是真正屬於自己,能和自己每天的生活合一的咖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