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部用回憶和音樂寫成的電影。
以音樂家這種通常極富情感的個性,應該是十分適合當禮儀師的。善於觀察而易於溶入他人的能力,為逝者的肉體預備前往另一個世界的容貌,也算不負他們的才華了。
日本的喪禮文化,從這部電影中我才知道,原來和台灣大有不同。我十分認同他們對於逝者給予如此的尊重,同時在入殮前讓家屬有一個相聚及親自送別的時間,這是最能展現家人關係的時刻了。
距離看完這部電影已經有一個多月,中間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忙碌,女王的孕吐、論文的趕稿和找工作的預備不斷交錯。但每當這部電影的原聲帶在耳邊響起,久石讓製作音樂的功力,仍使我輕易地回憶起電影中令人感動的每個畫面,每個逝者的家庭關係。
也許是經歷了九二一地震的場景,生死之道一直是我十分樂於尋求的,聖經中對死亡的描寫也不算少。電影中的主角為逝者清潔遺體及穿帶衣物的過程,和以色列人為其纏上屍布的方式當然大有不同,隨著男主角處理遺體的經驗越加豐富,每個家庭為親人送行的畫面如跑馬燈一般滑過,輕快悠揚的大提琴樂聲為這一切加添了愉悅的氛圍,心情隨著蓋上棺蓋之前的最後一面而洶湧,回憶被漸次加高的旋律所撩撥。數千年來,死亡帶來的始終如一的悲痛,竟被這些刻意的營造修飾地如此美好!
我想是的,這部電影同時也是很能讓人「投射情感」的。當主人翁親自為他幾乎無法再想起的父親送行時,那在原聲帶中被稱為「Memory」的曲目響起,我這樣一個不太會哭的人,竟然也守不住眼角的關口。流淚的原因,只是一聲輕輕的嘆息:
什麼時候,我會成為我的家人,或弟兄姊妹的送行者?
而什麼時候,我的家人或弟兄姊妹,會成為我的送行者?
傳道書中的金句:「生有時,死有時。」擺在一切事物的最前面,人對生死之事的無知,能使我們對神有更深的敬畏,如同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言:「我的話就是靈,就是生命。」一般,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,神和基督早給了明確的指引和方向。我很希望,當我的日子到來之時,我的心和我身旁所有的人,都能和聖經中所描寫的未來盼望,以及久石讓的悠揚樂聲一樣,只有喜悅與期待,而無恐懼和憂傷。
羅馬/北橫三日團(二)– 男人的操練
14 年前
2 則留言:
透過你的文章,又再度回味了這部電影。
真是細微的描寫,還有深入的體會。
另外,也恭喜你要口試了,這實在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。也會是個紀念的時刻吧~總之。恭喜。
謝謝妳的留言和祝賀。
看這部電影,
我覺得是需要一點勇氣的,
它很容易令人回想起一些
過往的傷痛,
尤其是從親人而來的。
心臟不夠強者,不要輕易嚐試。
張貼留言